欢迎来到上海阜宁商会!

首页 商会新闻 商会文苑

今日阜宁

阜宁新闻 阜宁动态 商会文苑
回乡杂记 (散文)
作者:朱国奎 发布时间:2014-07-08 点击次数:887次


回乡杂记    



   



  朱国奎

  去年5月下旬,家乡《阜宁日报》曾登过笔者写的一篇短文,题为《把根留住》,讲的是我在2013年春节后,将40年前建的快要倒塌的几间老屋又修建如新,圆了我多少年前若干次欲修老屋的梦。自老屋修好后,我和老伴几乎每个月都要回来小住几天。老屋前后空地并种了一些蔬菜,返宝应时还带许多送人,而且很自豪的说:“这是我们在老家自己种的纯绿色蔬菜啊!”

  今年农历3月中旬,我和老伴再次回到老家,以前种的小白萝卜、红萝卜长势喜人,已是收获季节,老伴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,心里乐开了花。正当她计议萝卜拔掉后再种什么蔬菜时,突然感到身体不适,颈椎等老毛病复发,我随即陪她来到东沟中心医院,经主治医师、副院长朱正荣诊治,建议住院全面检查后,再确定治疗方案,朱院长十分热情,亲自帮助办理住院手续。所幸我们于去年底在老家也参加了农村医保,这就方便多了。更何况,我对东沟医院怀有特殊的感情,当时脑海里再次浮现半个世纪前后的一幕幕往事……

  我童年时代在东沟小学读书时,一次意外事故,使我失去右臂并致右目失明,当年是国家免费为我救治,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救了我一条小命,时至今日,我已多活了超过一个甲子矣!由于家寒及父母早逝,初中未毕业我就走上社会,19岁时(1959年)做大队文书兼青年支书。那时,农村村干部没有工资,按主要干部和附属干部分别补助工分,年终与群众一样参加分配,扣除全年的粮草钱后,几乎没有结余。从长远考虑,我虽是残疾人,但决心自强自立,故毅然辞去大队的任职,改学中医,要自食其力。当年经县卫生局批准到东沟医院随老中医王以鑫先生当学徒,这已是50年前的事了。那时迫于生活困窘的压力,我勤奋苦学,中医书很深奥,须死啃硬背,所幸王老先生时常为我指点迷津,使我学习的进度较快,很快结业,并于1965年春,经有关领导批准,到东沟唯一的老字号国药店独立坐堂行医,勉强度日。

  上世纪60年代的东沟医院,仅有10多间旧房子,十几个医护人员(包括学徒人员),一间中药房、一间西药房、一间治疗室、半间化验室、三四间中、西医门诊室;没有什么象样的医疗设备,没有病房,重病人就在门诊室或医院房子的过道旁观察。后来,医院虽几经扩建,从南街迁至北街,变化仍不大。

  如今的东沟医院是四年前新建的,占地20多亩,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,建在东沟海北新区,坐北朝南,前排门诊楼、后排住院楼、东西两边平房,门诊楼前后是大院子、整体成四方形、尤为壮观。医院各科室相应配套、设备齐全、有病房数10间,床位百余张,并有核磁共振、CT、B超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近50台(套)。更重要的是该院有一个近70人的高素质医技团队,院领导亲临一线,医护人员视病人如亲人;优质的服务、高尚的医德,赢得广大民众的称赞。而且新农保惠及千家万户,使百姓看得起病,住得起医院。

  “弹指一挥间”,半个世纪过去了,我陪老伴再次来到曾培育过我的东沟医院,一住就是10个日夜,喜见家乡医院的巨变,感慨万千,有一天早上,我漫步在医院大门前,曾感赋小诗一首:

  春风杨柳万千条,故里貌新游子骄。

  喜见杏林多彦杰,乐为百姓献脂膏。

  经家乡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治疗,老伴的身体康复了,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屋……


   



入会申请

联系方式

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云台路145号402室
电话:17317875323
手机:17317875323
E-mail:395417080@qq.com
联系人:邱小姐
扫一扫
进入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 2021 上海市阜宁商会 shfns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沪ICP备2021016822号-1
技术支持:上海装潢网